第402章 团宠小妹37(1/2)
信封里是一沓图纸,游永兴奋地展开:“你看这个。”
图纸上是一栋带院子的平房,标注着“军民共建试点项目”。
“这是......”
“师部批准我在驻地附近的李家村买宅基地!”游永激动地解释,“现在政策允许部队和农村共建住房,地皮只要800块,我们自己出钱盖房!”
姬小颂仔细查看图纸:四间正房,两间厢房,足足120平的使用面积,还带半亩菜地。
“这得多少钱?”
“全部下来大概五千块。”游永压低声音,“我算过了,咱们的积蓄加上今年药材的分红,正好够。”
姬小颂眼前一亮:“那院子可以种药材!”
“对!”游永笑着点头,“政委特批,这算‘军民共建药材种植示范基地’,部队提供建材指标,咱们自己找人盖。”
两人连夜算了笔细账:
红砖每块3分钱,需要两万块,就是600元;
木料从游永老家山里砍,只出运输费;
瓦片用部队退役的旧车皮改造,几乎不要钱......
“就这么定了!”姬小颂一拍桌子,“要盖就盖最好的!”
第二天,游永请了事假,带着批文去李家村办手续。
村长听说“兵王”要来安家,二话不说划了块靠路的向阳地。
“游营长,”村长热情地说,“咱村建筑队可以帮忙,工钱按最低算!”
与此同时,姬小颂也没闲着。
她向部队医院的老中医请教,设计了专门的药材晾晒台和储藏间;
又托周晓梅从纺织厂弄来批处理的边角料,准备做成窗帘被套。
一个月后,新房破土动工。
游永带着几个退伍兵战友打地基,姬小颂则负责监工。
村里人听说“兵王”盖房,都来帮忙,有的送来自家腌的咸菜,有的主动来帮工。
“这房子真气派!”来看热闹的村民啧啧称奇,“正房四间,厢房两间,还有这么大院子!”
游永抹了把汗,指着规划图解释:“正房我们住两间,娘住一间,还有间做客厅;厢房一间当厨房,一间放药材。”
最让姬小颂满意的是后院的设计:半亩地被划分成整齐的田垄,专门种植板蓝根和黄芪;角落里还搭了鸡舍和猪圈,完全能自给自足。
年底,新房终于落成。
搬家这天,部队里都轰动了!
这哪是普通农宅啊!
白墙灰瓦的院落,整齐的玻璃窗,水泥抹的地面,比城里楼房还讲究!
政委亲自来道贺,看着满院的药材苗直点头:“好!这才是军地共建的典范!”
游永憨厚地笑着:“多亏了部队支持。您看这门窗,都是退役的装甲车钢板改的;房梁是训练用的云梯木......”
姬小颂则带着女眷们布置新房。
王秀花早早地过来了,她把早就准备好的红绸布挂在正房门楣上;
游母忙着在厨房安置从老家带来的铁锅;
四个孩子在院子里追着新养的小狗跑,笑声洒满整个院落。
夜幕降临,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后,姬小颂站在院子里,望着满天星斗。
游永从背后环住她:“想什么呢?”
“想咱们这一路走来......”姬小颂轻声说,“从60平的宿舍,到现在的农家院......”
游永亲吻她的发顶:“这才刚开始。等药材种成了,咱们再盖二层小楼!”
月光下,崭新的玻璃窗映出一家六口的身影。
这座在1986年耗资五千元的农家院,或许比不上城里的楼房气派,但这里有宽敞的卧室、丰收的菜地、药香弥漫的晾晒场,还有孩子们奔跑的笑声。
这就是他们最珍贵的家。
*
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,四个孩子也慢慢长大。
一眨眼,四个孩子已经六岁了。
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。
李家村头的柳树刚冒出嫩芽,姬小颂家的院子里就已经热闹非凡。
“妈!快来看!”卫国举着一块写满数字的小石板,光着脚丫从厢房跑出来,小脸上满是兴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