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同人 > 寻找古丽 > 第57章 坎土曼之歌

第57章 坎土曼之歌(2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未婚妻悔婚,我封王你别哭免费阅读 斩神:我,精神异常的绝世逗比神免费阅读 从末世到六零:大佬她只想搞事免费阅读 一念璁珑免费阅读 海上冰路,我能召唤空投物资管够免费阅读 师尊一言不合就拔剑免费阅读 流放:搬空半个京城炸仇人皇宫免费阅读 末世游戏血脉继承:我乃冰火双凤免费阅读 诡异修仙,我却可以无代价修炼免费阅读 末世种田:全家重生在废土免费阅读

姜南想了想,坎土曼的铁头形似铁锹,宽平微凹,的确可以当容器。

“可是……这不干净吧?”

“水渠里涮一涮,衣服擦一擦,不就干净了。炊事班的大锅就搁在地头,扛着坎土曼过去来一铲,再折两根芦苇杆子、梭梭草枝当筷子,就能开饭。吃完饭,赶紧继续干活。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”

倪女士语气平淡,甚至透着怀念,姜南却听得目瞪口呆。

这还是那个住在房车里,每天也必须梳头化妆,刷牙五分钟洗脸三遍,不允许车厢里出现异味的倪女士?

“真别说,用坎土曼吃饭怪香的。”杨文庆说,“我们小时候淘气也这么干过,从家里扛一把坎土曼,偷几个鸡蛋。暑假天,沙地里的沙子晒得滚烫,把坎土曼朝沙里一搁,等几分钟打个鸡蛋,刺啦刺啦的蛋就煎好了。”

七八岁的兵团娃娃,一边抢着吃太阳煎蛋,一边相互比谁挖的沙坑厉害。在幼小的心里,那不是沙坑,是水渠,是公路,是能一直修到北京的伟大工程。

他们学着他们的父辈、祖辈,一边在烈日下挥汗如雨,一边放声歌唱:“一根木棍,一块铁板,结构简单,用途广泛。它是军垦的武器……”

杨文庆兴致勃勃地唱起来,忽而旁边响起倪女士低低的和声:“它是我们野餐的饭碗。走出地窝子,挺进戈壁滩……”

高亢和低哑,两个声音汇成同一个洪亮的旋律:“向大漠进军,向荒原宣战。我们披荆斩棘,高举传统坎土曼,我们是一往无前的坎土曼兵团。”

姜南默默划动手机。偌大的互联网,搜不到这首《坎土曼之歌》的词曲作者,也搜不到准确的诞生时间,只知道这是一首兵团战士自编自唱的“年代流行曲。”

就是在这样的歌声里,杨小枪拿着坎土曼,打出了坎儿井,种出了一茬接一茬的小麦、高粱、蔬菜和葡萄。

但是干旱、盐碱和风沙实在可怕。第一年,绝大部分田地颗粒无收。直到第七年,尚有一半以上的田地绝收。这就是在戈壁滩上屯垦开荒的残酷现实。

只靠坎儿井的涓涓细流,护不住几千亩新开的田地,必须换种方式向天山“借水”。

1957年的十一月,杨小枪肩上扛着坎土曼,腰上别着十字镐,来到天山脚下开凿红星总干渠。

吐鲁番的冬天很少下雪,气温却能低到零下几十度,动辄十一二级的狂风能把人的耳朵冻掉。男同志开山挖渠,女同志就在戈壁滩捡卵石砌渠道。从冬天干到春天,每个人的手上都冻出了一道道血口子。

有关这段艰辛的回忆,杨文庆能说的不多,因为他老爹就很少提起。

他只知道,红星总干渠修了八年才基本完成。修到第三年的春天,渠道边举办了一场简单热闹的集体婚礼,他老娘李贵英和他老爹杨小枪是八对新人中的一对。

陕西妹子李贵英是妇女运输队的一员,高个子,大手大脚,能背一整筐石头上山铺渠。他们生的头两个孩子都夭折了,直到红星总干渠修成后,才养下了杨文庆的大姐,又在十二年后才有了杨文庆和他的小妹。

他还见过一件旧军装,右肩膀的位置叠了一层又一层补丁。这件旧衣和一双橡胶鞋垫,两枚奖章,一直被珍重地压在李桂英的“嫁妆箱子”底。

“那个不是鞋垫。”倪女士忽然说。

目录
新书推荐: 他来时风起云涌免费阅读 九叔:我的后台是祖师爷免费阅读 错把师祖当炉鼎,她竟然沉沦了!免费阅读 叶罗丽之迷人绚烂免费阅读 无限:开局成为海虎之弟免费阅读 凡人仙鼎!免费阅读 【快穿】路人甲成了万人迷免费阅读 喘息免费阅读 四合院:我的刀藏不住了免费阅读 嫁个猎户好养家免费阅读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