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网游 > 季凤文牧师二 > 第74章 出家因缘

第74章 出家因缘(1/1)

目录
好书推荐: 年代:赠礼女知青,万倍返还免费阅读 综武:天机楼主,开局给黄蓉解毒免费阅读 士兵:从诺曼底冲出来的新兵免费阅读 夜深人静的雨声免费阅读 地球阴暗面免费阅读 异世界:开局变成贵族家小少爷免费阅读 原神:我开的真不是黑店免费阅读 哥,塌房不是入土,干点阳间事吧免费阅读 捡到老君炼丹炉,你用来烤板栗?免费阅读 九霄血狱:弑神者的三生烬典免费阅读

我生长在一个乡村贫苦家庭,童年时代很苦,从小放羊、放牛,到13岁才开始上学(直接上三年级)。我母亲信佛,受母亲的影响,早早就对人生的痛苦有所感悟,很小就萌发出家的念头。从14岁开始,每逢寒假期间都会到寺庙里住一小段时间,体验出家生活。到高中毕业后,自然就选择了出家的道路。当时虽然出了家,但是对佛法的教理并不了解,只是喜欢寺院的环境和生活方式。

我出家的寺院平兴寺,坐落于“佛国海天”——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东南方500米之坪岗山麓。山上怪石嶙峋,群山环抱;寺院前面松竹并茂,十分美丽、安静。1966年“文革”伊始,由福鼎县委统战部组织全县僧众由青藏法师为首创办佛教徒茶场。十余名僧人于此结茅而住,垦荒种植,早晚课诵,从未间断。1977年,礼请世行法师移锡于此,住持、改建本山道场。因平地而起,兴作伽蓝,故名“平兴寺”。

我去出家的时候,寺院刚好在修建。所以我们几个青年人不但要从事农业生产,也要参加修建,生活十分艰苦。但是,那时我们道心都很好,大家在一起也非常单纯,生活虽苦却很平静。

中国佛学院毕业后,我留在佛学院教务处工作了一段时间。后来听说有几位在莆田广化寺的同学,在圆拙老法师的指导下学习戒律。我得知这个消息,便到了广化寺,开始亲近圆拙老法师。圆老特别慈悲,让我们几位年轻比丘住在藏经楼里,不需做任何杂务,集中精力学习戒律。那段日子也是特别平静,每天除了吃饭、上殿、扫地,都是呆在藏经楼里看书。当时寺院里有些人对此有些不满,但是圆拙老法师总是力排众议,鼓励我们认真学习,说只要有五位比丘学戒、持戒,便有正法住世。后来,因为智敏老法师辞去福建佛学院教务长职务,圆老便请我担任,于是便开始教学的工作。

在福建佛学院期间,我对佛学院教育产生了一些看法,这种教育模式只能培养学僧的知见、知识,但是对道心、戒律行持等最根本的东西却很难产生作用。于是,便想回到山上静修。1991年,我就返回平兴寺了。因为当时平兴寺的建筑只有我们当年所建的五间石头房,所以才想重新建一座大殿以及几座僧寮,从来没有想到会住这么多人。

后来,因为刚出家的沙弥逐渐增多,便想集中起来学点东西,所以在1992年创办“普隐学堂”。当时有20多位沙弥,但是自己总是觉得这种教育仍然是佛学院模式,有点灰心。后来几年,逐渐有些青年比丘来山共住,于是我便想专门从戒律下手,无论是在教学上,还是在日常行持中,都强调依戒律而行。

山上十分安静,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,所以一般人很难住下来。刚开始只有七八位比丘,后来慢慢多一点,但是流动性很大。一方面山上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,学戒、持戒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,所以许多比丘都是慕名而来,但总是因为难以坚持而下山。所以,我对戒律的弘扬虽然有些愿力,但基本上仍然抱着一种随缘的态度。在佛菩萨的加被下,逐渐有些比丘固定住了下来,其中一些已在山上住了将近十年了,无论是对戒律的了解上,还是在戒律的行持上,都应该颇有成就吧!而且随着寺院制度的完善,这个道场自然也就产生摄众的作用。

目录
新书推荐: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免费阅读 梦回春秋当大王免费阅读 马超重生大宋朝免费阅读 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免费阅读 大汉谍商免费阅读 被白毛师尊逆推的我反被叫孽徒!免费阅读 三国:校长别怂,全校扛你上皇位免费阅读 天崩开局:从天牢死囚杀成摄政王免费阅读 大唐:四象不过李承乾!免费阅读 三国凭实力截胡免费阅读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