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程朱理学的弊端(2/2)
朱元璋疑惑地问道。
“如今的大明朝,不正是依靠着程朱理学的约束,才渐渐走上了正轨吗?”
“你怎么能说程朱理学有问题呢?”
朱雄英闻言,将手中的茶杯轻轻地放在桌子上,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。
他抬起头,目光灼灼地看向朱元璋,缓缓说道:
“我说的,就是程朱理学的‘约束’。”
“爷爷,您有没有想过,程朱理学虽然有利于统治,
但它同时也是一道枷锁,一道套在大明百姓头上的枷锁。”
听到朱雄英的话,朱元璋的脸上,没有任何表情变化。
因为,这正是他想要的。
他呕心沥血,制定了那么多的规矩,条条框框,
不就是为了将天下的百姓,都牢牢地约束住吗?
让所有人都遵守他制定的规矩,这样,大明的江山,才能千秋万代,永世不衰。
“这样有什么不好吗?”
朱元璋反问道。
“百姓们在程朱理学的管理下,安居乐业,
朝廷也不用再费太多的心思去管理百姓,
这不正是儒家所追求的‘圣天子垂拱而治’吗?”
这正是朱元璋心中所想。
一旁的蓝玉,也忍不住开口附和道:
“是啊,这样一来,朝廷也省心,老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,这有什么不好吗?”
朱雄英知道,这两个人,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程朱理学的危害性。
“你们说的没错,这样一来,确实是方便了朝廷的统治。”
“但是,”
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严肃起来。
“你们有没有想过,等到所有的百姓,都被他们套上了枷锁之后,
接下来,他们会干什么?”
朱雄英突然抛出的这个问题,让朱元璋感到有些茫然。
但这并不是朱元璋本身的问题,而是整个封建王朝,都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除了那些开国皇帝,白手起家,杀伐果断之外。
其余的历代君主,往往只有在登基之后,才会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。
那就是,这些腐儒们,开始将这道原本套在百姓头上的枷锁,
悄无声息地,套在了皇帝的头上。
这一点,在大明朝,表现得尤为明显。
因为朱元璋开国之初,为了巩固统治,制定了种种严苛的规矩。
这些针对天下百姓的条条框框,恰恰给了程朱理学,极大的发挥空间。
这也是程朱理学,最想要的。
为什么土木堡之变以后,大明的君主们,一个个都常年躲在后宫,不理朝政?
为什么他们会随意地任用宦官,动用特务机构?
这里面,固然有这些君主不作为,不了解民间疾苦的原因。
但更重要的原因是,这些腐儒们,已经将枷锁,牢牢地套在了皇帝的头上。
那些杀伐手段,远不如朱元璋的后继帝王,根本没有能力挣脱这道枷锁。
索性,他们就破罐子破摔,什么都不管不顾,沉迷于享乐之中。
看着沉默不语的朱元璋,朱雄英缓缓开口说道:
“这些人,会把枷锁,套到皇帝的头上。”
“等到了那个时候,所有的文人,都抱成一团,开口仁义道德,闭口仁义道德。”
“他们会将皇帝,牢牢地绑架在那个宝座之上,让他动弹不得。”
“然而,他们心里面真正算计的,却全都是他们自己的利益。”
朱雄英的话音刚落,朱元璋只觉得,自己整个人,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。
脑海中,一片轰鸣。
他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。
怪不得!
怪不得自己一直以来,都觉得有哪里不对劲!
这些文臣们,一个个张口闭口,都是忠君爱国。
可他们真正做出来的事情,却没有一件,是真正为了国家,为了百姓,为了他这个皇帝!
包括自己这些年来,杀的那么多的贪官污吏。
哪一次,不是拔出萝卜带出泥?
最后,少则牵连数百人,多则牵连数千上万人,都被自己下令,拉出去斩首。
原来,问题的根源,竟然出在这里!
想到这里,朱元璋再看向朱雄英的目光,已经完全不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