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指出皇帝的好心(2/2)
“皇帝陛下的心自然是好的,只不过他的所作所为,反倒给了这些文官们抱团的理由。”
朱元璋这会儿已经完全被朱雄英的话给带跑偏了。
他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,在听老师讲课。
他下意识地问道:
“还望孙儿不吝赐教。”
朱雄英摇了摇头,故作神秘地说道:
“还是那句话,任何事物的形成,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,但都有一个根本原因。”
“比如说,造成那些文官们抱团的根本原因,就是现在的科举制度。”
朱雄英这话一出口,朱元璋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
如同被一道闪电劈中,整个人都僵住了。
现在的科举制度,可是他一手制定的!
当初,为了选拔人才,为了巩固大明的统治,他可是费尽了心思。
他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引以为傲的科举制度,竟然成了朱雄英口中的罪魁祸首。
如果按朱雄英的说法,文官因为自己制定的科举制度抱团对抗皇权,
那这问题的根源,还真就在自己这儿!
可这小子这么说,到底有什么理由?
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,他感觉自己的脑袋,快要炸开了。
蓝玉听着这些话,更是如坐针毡,头皮发麻。
他偷偷瞄了一眼朱元璋,心里直打鼓。
他知道,朱雄英现在批评的科举制度,可是朱元璋最为得意的“杰作”之一。
这小子,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,什么话都敢说!
虽说这其中确实有朱元璋自己学识不高的原因,
但归根结底,还是朱元璋想要追求一个南北取士的公平。
当年那场南北大案,闹得沸沸扬扬,牵连甚广。
自打科举制度诞生以来,就有一个问题始终存在。
那就是南北方士子的水平差异。
自古以来,南方都是中原王朝的粮仓,承担了大部分的赋税,而北方则相对贫瘠。
与之相对应的,就是南北方的教育水平差异。
比如唐宋八大家,只有俩是北方人,剩下六个都是南方人。
这差距,在科举制度下就更明显了。
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。
到了南宋,半壁江山沦陷,赵宋朝廷在长江以南苟延残喘,
朝廷取士只能从南方入手,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距。
再加上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时候,更是把北方杀得赤地千里,
文脉几乎断绝,而南方则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。
到了大明朝,这情况就更严重了。
尤其是当年南北大案的时候,榜上有名的五十一人,全是南方人,一个北方人都没有。
这自然就引起了北方士子的强烈不满。
这些北方士子集体向朱元璋告状,怀疑科举舞弊。
要不然实在没法解释,为啥上榜的全是南方人。
朱元璋闻言大怒,下令彻查。
结果发现南方士子根本没有舞弊,造成这种情况的,完全是因为南北方的教育水平差异。
可朱元璋不能把这结果公布于众。
因为这结果一旦公布,必然会引起南北方士子的对立,
到时候很可能整个北方都会动荡起来。
这肯定不是朱元璋想看到的。
所以最后的处理结果,自然是血腥无比。
朱元璋重新开科取士,另取了一榜,全都是北方人。
这才算是安抚了北方士子,没有造成更大的动荡。
这事儿也促使朱元璋制定了八股取士的制度,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科举环境。
可现在,这八股取士制度却被朱雄英说成是朱元璋的昏招。
这让蓝玉在震惊的同时,也感到十分迷惑。
自己这个外甥孙,到底想说什么?
他心里跟猫抓似的,痒得难受。
很想朱雄英快点说,又害怕朱雄英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