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章 朝廷财政枯竭的根本原因(2/2)
这小子果然有真正的解决办法!
“万事皆有因果,想要知道这些富商勋贵们为什么热衷于强占土地,就要知道这些人强占土地的根源在哪里。”
“尤其是那些商人,都是些无利不起早的货色,要是这里面没有足够的利益,这些商人怎么会干出来这种事?”
“哦,对了,这当然不包括爷爷和舅公。”
朱雄英发现自己有了一点开地图炮的意思,立刻将投靠自己的爷爷和舅公摘了出来。
不过,朱元璋和蓝玉显然对于朱雄英的话没有放在心上,
所谓的商人本就是自己拿来遮掩真实身份用的。
“那这些人大量占有土地的根源在哪里呢?”朱元璋开口问道。
“根源?”
朱雄英微微一笑,
“在于土地,却也不在于土地。”
“老爷子可知道,这世上,什么东西最重要?”
朱元璋一愣,下意识的就想回答是皇位,但随即反应过来,沉声道:“是土地!”
“没错,农耕社会,土地就是底线,就是保命的手段!任你再有钱有权,吃喝的追根究底都是从土地上得来的东西。”
“这也使得农耕社会的人对土地产生了一种信念感,而这种信念感到最后就发展成了种执念。”
“那就是土地越多越好,最好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囊括到自己的手里。”
“这种执念在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,会变成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态度,指引着执政者向外扩张土地。”
“但是到了瓶颈期之后,这种执念的反噬也就跟着来了。”
“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不能够向外扩张,那就只能够向内剥削压迫那些普通百姓,将他们的财富和土地变成自己的,以此来维持自己家族的兴盛。”
“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,又都来自于农耕社会文明不合理的税收制度。”
“在古代,除了那些苛捐杂税之外,最出名的正税就是人头税。”
朱雄英顿了顿,给朱元璋和蓝玉消化信息的时间。
“封建王朝的君主为了方便统一管理,制定了户籍制度。”
“所有的人口都按照户籍分好之后,统一管理。”
“而所谓的人头税,就是按照户籍来算的。”
“朝廷每年要收多少税,会将这些税平均的摊派到每家每户身上。”
“比如某地需要征缴一百石粮食,当地有一百户人,那么平摊到每户头上就是一石,简洁明了,目了然,朝廷只需要对着人口名册来收税就行了。”
“但是这样一来,朝廷是方便了,可苦了老百姓了。”
“因为这种税法是为了方便统一管理的,自然也就用了统一的标准。”
“然而土地除了贫富之分外,还有多寡之别。”
“贫富倒还好说一些,无非就是咬咬牙,从嘴里省一点,运气好了遇上个丰收年景,终究还是能够扛过去的。”
“但是多寡就真没有办法了。”
“好比一家只有能够缴纳半个人头税的土地,却需要缴纳一整个人头税的赋税。”
“一次两次可以扛过去,一年两年也能仗着有年景勉强渡过,但是总有扛不住的一天。”
“等到这天来临的时候,就只能将手里的土地给卖了,换点钱给朝廷交税。”
“可是这种办法无异于饮鸩止渴,因为在朝廷登记的名册里,你仍然是有土地的百姓,仍然需要缴纳来年的人头税,即便你已经将手里的土地给卖了。”
“相对而言,那些富商和勋贵们就不同了。”
“勋贵们自不必说,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朝廷赏赐的,根本就不用缴纳赋税。”
“富商们即便是有再多的土地,也只需要按照人头缴纳一份税赋即可。”
“长此以往下去,自然就是穷的越穷,富的越富,朝廷却因为收不上来赋税而财政枯竭。”
“最终在某个大型的天灾之年,既收不上来税,也拿不出来赈济灾民的救济,百姓们揭竿而起。”
“可是朝廷却连军饷都发不出来,运气好,再遇到那些野心勃勃的外族入侵……”
朱雄英叹了口气。
“从汉唐以降,到前朝大元,莫不过如此。”
“所以在听到老爷子的话的时候,我想都没想的说,根源还是在于土地。”
这话听的朱元璋一愣,让一旁的蓝玉也是感到一头的雾水。
“这些人占有土地的根源在于土地?”
朱元璋和蓝玉的眼里透露着不解。
没想到朱雄英却笑着说道:“爷爷,舅公不要误会,此土地不是彼土地,前者的土地是实实在在的土地,而后者的土地是资源、赋税的意思。”
“想要从根源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,就要解决朝廷赋税的来源问题。”
“如此一来,就不能再将人头税作为主要的纳税方式强加到百姓头上,这样的缴纳赋税的方式不改革,即便是朝廷再怎么改制度,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,大明该亡的时候还是要亡的。”
朱元璋听到朱雄英的话立刻问道:“那不收入人头税,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维持朝廷的赋税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