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章 中庸之道?刚柔并济?(1/2)
明朝藩王制度的隐患,远比朱雄英刚才计算的俸禄问题更为复杂,也更为致命。
他没有继续深入,是不想再过度惊吓眼前这两个已经被震撼到麻木的“老家伙”。
要知道,大明的藩王们,名为圈养,实则在各自的封国内如同土皇帝,作威作福。
朝廷为了省事,只要藩王不公开扯旗造反,
便对其在封地内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朝廷是省心了,可封地里的百姓却遭了殃。
他们不仅要承担朝廷沉重的赋税徭役,还要忍受藩王及其爪牙的层层盘剥,
日子过得苦不堪言。
更要命的是,皇帝每次册封藩王,都会赏赐大量土地。
这无疑是在本就严峻的土地兼并问题上火上浇油。
远的不说,就说那位万历皇帝,为了封赏他最宠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,一次就划拨了河南、山东两省共计两万顷的良田!
注意,这还只是“赐田”,是藩王俸禄之外的额外赏赐!
单单这一项,就让多少原本拥有土地的百姓流离失所,断了活路?
最终,那位脑满肠肥的福王朱常洵,在李自成攻破洛阳时,
被愤怒的农民军抓住,落得个被“福禄宴”的悲惨下场。
然而,即便藩王制度弊端如此之多,削藩,却绝不能像朱允炆那般鲁莽行事。
否则,只会重蹈覆辙,将那些手握兵权的叔叔们逼上梁山。
看看朱允炆重用的那帮文臣,黄子澄、齐泰之流,
除了纸上谈兵、夸夸其谈,还能干出什么?
指望这群只会空谈误国、甚至能干出自毁长城蠢事的人来治理国家?
简直是痴人说梦!
无非是重复前宋重文轻武的老路罢了。
大明,不过是换一种死法而已。
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,朱雄英自然不会采用。
想到这里,朱雄英轻轻摇了摇头,否定了朱元璋刚才的想法。
“爷爷,削藩是肯定不能削的。”
“如果按照朱允炆那种搞法,大明看似没了藩王掣肘,但朱家皇室同样也失去了屏障,再无可用之人。”
“这等于是自毁长城!”
他语气平静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。
“长此以往,必然重演东汉末年主弱臣强的局面。”
“整个大汉天下,皇室宗亲几乎凋零殆尽,能拿得出手的寥寥无几。”
“皇帝被外戚和世家大族轮番欺凌,身边竟无一个可信的刘姓宗亲可用,最后只能依赖宦官。”
“宦官弄权,最终酿成十常侍之乱,引得董卓进京,天下大乱,这难道不是自取灭亡之道?”
朱元璋和蓝玉听得连连点头,冷汗涔涔。
东汉吸取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,不再大封同姓王,结果矫枉过正。
等到外戚、世家坐大,皇帝才猛然发现,自己成了孤家寡人,只能依靠宦官这柄双刃剑来制衡。
宦官虽是天子家奴,天然依附皇权,可一旦尝到权力的滋味,
野心便会疯狂滋长,反噬自身。
更可怕的是,汉灵帝病急乱投医,听信谗言设立州牧,
名为代天子牧守一方,实则制造了无数拥兵自重的军阀。
那些外姓州牧,虽无藩王之名,却有藩王之实,甚至更为跋扈。
最终,刘氏天下分崩离析,群雄并起。
纵观整个汉末三国,刘姓宗亲中,
除了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刘表和暗弱无能的刘璋,还能数出谁来?
虽然后来出了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,在蜀地建立了季汉政权,延续汉祚。
但放眼成千上万的刘氏宗亲,最终只出了这么一个苦苦支撑的偏安政权,
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悲哀?
更何况,蜀汉终究只是割据一方,徒有大汉之名,却无一统天下之实。
朱雄英看着陷入沉思的两人,继续说道:
“若是强行削藩,恐怕用不了多久,我大明就会面临和东汉末年同样的困境。”
朱元璋闻言,脸色愈发凝重,沉声道:
“乖孙说得不错,爷爷懂你的意思。”
“藩王是不能没有。”
“正如你之前所言,‘国恒以弱灭,独汉以强亡’。”
“这天下的藩王再怎么乱,终究还是姓朱的自家人在争。”
说到这里,朱元璋心中泛起一丝苦涩。
自家人的内斗,往往比外姓人争夺天下更加残酷无情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