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1章 百兽之师(2/2)
固阳城下,商鞅指挥大军迅速展开,形成合围之势。城内魏军严阵以待,显然早有准备。
商鞅观察地形后,命令道:\"分兵四路,同时攻城!重点在东南角,那里地势较低,防守相对薄弱。\"
攻城战很快打响。秦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墙,魏军居高临下,箭如雨下,双方展开激烈交锋。
商鞅冷静观察战局,发现魏军火力集中在正面,立刻调整战术:\"主力佯攻正面,吸引敌军注意;精锐从东南角突破!\"
这正是武胜学堂教授的战术。负责东南角的队伍中,有一名叫李信的学员,他迅速组织士兵,利用掩体前进,躲避箭雨,成功接近城墙。
\"架起云梯!\"李信大喊,亲自带头攀登。
在他的带领下,秦军很快突破了东南角防线,杀入城内。其他方向的秦军见状,士气大振,奋勇攻城。魏军腹背受敌,节节败退。
经过一天激战,固阳城终于落入秦军之手。商鞅立刻派人向嬴渠梁报捷,并表扬了武胜学堂学员的出色表现。
另一方面,嬴渠梁率领大军已抵达安邑城下。安邑作为魏国旧都,防御极为坚固,守军众多,攻城难度远大于固阳。
嬴渠梁亲自侦察后,决定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:\"切断安邑所有补给线,困住守军,待其粮尽援绝,不战自降!\"
秦军依令在安邑周围构筑营垒,严密监视城内动静,同时派出骑兵,截断所有通往安邑的道路。
魏王得知固阳失守,安邑被围,不禁大惊失色。他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:\"固阳已失,安邑危在旦夕。诸位爱卿,可有良策解围?\"
一位老臣忧心忡忡:\"大王,秦军势大,短期内难以正面对抗。臣建议派使者求和,暂时求得喘息之机。\"
魏王无奈接受了这一建议,立即派使者前往秦营,提出停战议和。
使者到达秦营,向嬴渠梁转达了魏王的和议:\"魏王愿割让固阳以及周边十座城池,请秦王撤军。\"
嬴渠梁与众将商议后,断然拒绝:\"告诉魏王,除非割让安邑和固阳两地,否则免谈!\"
使者惶恐而返,向魏王报告了秦王的条件。
魏王闻言,几乎晕厥:\"安邑乃我国旧都,地位尊崇,若割让,我魏国颜面何存?\"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安邑城内粮草日渐匮乏,守军和百姓开始挨饿。城内怨声载道,守军士气低落。
一个月后,安邑守将实在支撑不住,派人向魏王求援:\"城内粮草所剩无几,再不解围,必将陷落!\"
魏王尝试集结救兵,却因固阳已失,无法有效增援安邑。眼看安邑难保,魏王痛苦万分,最终作出艰难决定:\"割让安邑,保全国本!\"
使者再次来到秦营,表达了魏王的让步。嬴渠梁闻讯大喜,立即接受割地条件,同意停战。
就这样,秦国不费一兵一卒,便获得了安邑这一战略要地。加上此前攻占的固阳,秦国在东方的战略布局更加完善,控制了黄河中游的咽喉要道。
大战结束,秦军凯旋。武胜学堂的学员们在此役中表现突出,尤其是李信、王离等人,因战功卓着,被提拔为军中高级将领。
嬴渠梁在咸阳宫设宴庆功,席间特别表彰了商鞅和嬴虔:\"此次大捷,武安君攻克固阳,功不可没;太子创办武胜学堂,培养了众多优秀军官,同样功勋卓着!\"
商鞅谦虚道:\"臣不过是奉命行事,真正的功劳在于将士们的英勇作战。\"
嬴虔也表示:\"武胜学堂的成果还远未显现,未来才会真正发挥作用。\"
嬴渠梁欣慰地说:\"有武安君这样的良臣,有虔儿这样的贤子,朕夙愿可期啊!\"
席间,嬴渠梁宣布了重要决定:\"鉴于此次战功,朕决定,封武安君商鞅为大良造,总管军国大事;太子嬴虔继续掌管武胜学堂,为国培养人才。\"
此决定立即得到了满堂喝彩。商鞅跪地叩首:\"臣定当竭尽全力,为秦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!\"
嬴虔也表态:\"儿臣必将把武胜学堂办得更好,为秦国培养更多栋梁之才!\"
随后,嬴渠梁还宣布了一系列奖励措施,提拔了一批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将领,特别是武胜学堂的优秀学员。
宴会结束后,嬴虔回到武胜学堂,召集全体师生,宣布学堂扩建计划:\"鉴于诸位在此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,父王决定扩大学堂规模,增加招生人数,提升办学层次!\"
学员们欢欣鼓舞,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,不负重托。
嬴虔满怀激情地说:\"未来,我秦国将一统天下。到那时,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勇猛的战士,更是懂得治国理政的将才。你们肩负着秦国未来的希望,切勿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!\"
夜深人静,嬴虔独自站在学堂的高台上,远眺星空。他心中满是自豪:武胜学堂初战告捷,证明了他的设想是正确的。这些年轻的学员们,将成为秦国征战天下的中坚力量,为实现大一统贡献力量。
与此同时,商鞅也在自己的府邸中沉思。被任命为大良造,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。他深知,秦国的统一大业才刚刚开始,前路依然充满艰险。但有嬴渠梁的英明领导,有嬴虔这样的年轻俊才,有变法带来的强大国力,秦国的未来必将辉煌灿烂。
选贤育能,功在千秋。铁骑纵横,所向披靡。
第二天清晨,朝阳初升,武胜学堂的校场上,新一批学员已经开始了紧张的训练。嬴虔和几位资深教官正在检阅他们的表现。
嬴虔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,心中充满信心...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