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4章 为什么古代盛世总会发生农民起义?(1/2)
【为什么古代盛世总会发生农民起义?】
......
......
[历史上有一个极其相悖的现象,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,越是古代的盛世,农民起义的爆发却越多。]
[可盛世中皇帝明明一直在推崇轻徭薄赋,为什么那些农民还会造反呢?]
[这所谓的盛世,究竟是谁的盛世呢?]
......
[俗话说,宁为太平犬,不为乱世人,如今你所生活的时代,就是一个传说中的太平盛世。]
[边疆稳定,四海升平,太仓里的粮食陈陈相因,以致腐败而不可食。]
[府库里的银子堆积如山,以致穿钱的麻绳腐烂而不可用。]
[而作为农民的你,也确实过上了像狗一样的生活。]
[睡的比狗晚,吃的比狗差,饿的比狗还瘦。]
[除了忙活家里的那几亩薄田,你还要服徭役,修桥找你,补路找你,砌城墙还找你。]
[每年还要额外再拿出两个月到县衙里义务当差。]
[如此辛辛苦苦一整年,也不过是保证不饿死。]
[盛世对你的意义,就是活着,仅仅是活着。]
......
[当然了,作为盛世,总归要有一个轻徭薄赋的政策,以示皇恩浩荡,爱民如子。]
[皇帝御笔一挥,将原来的十五税一降为了三十税一,人头税也从120钱降到了40钱,实在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啊。]
[但是,这样就能让百姓休养生息、安居乐业了吗?]
[太天真了,因为县太爷根本不会按照这个税率去收,反而除了正税之外,还发明了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。]
[进城要交税,出城要交税、卖粮要交税、榨油也要交税,买炭买药更要交税。]
[反正自古皇权不下县,只要完成了朝廷的KpI,又能保证百姓安安稳稳不造反,谁管你到底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。]
[能把鹅毛拔秃了还不让鹅叫唤,那是你的本事,加官进爵换纱帽。]
[反之,拔一根鹅毛就惊动了整个鹅群,那是你本事不行,拉出去砍头,换个能干的再来。]
[因此,轻徭薄赋的政策已经推出了十几年,你们却从来没有享受到过,甚至都没有多少人知道。]
[而知道这个政策的李地主、王富豪、黄老爷们,早就买通了县太爷,把所有优惠名额全都瓜分完了。]
[县太爷富了,李地主、王富豪、黄老爷们也都富了。]
[而你就像大树底下的小草,春雨下的再猛烈,也不会漏到你这里半滴。]
[盛世再繁荣,你也依旧在贫困和饥饿的边缘拼命挣扎。]
......
[这一年,家乡闹了水灾,不算严重,但没有一点存粮的你,不得不向黄老爷借了几斗米,才勉强熬过冬天。]
[可丰收之年,你都只是勉强填饱肚子,没有任何余粮,如今借了高利贷,来年拿什么还呢?
[你只能不断的借新还旧,然后欠下更多的利息。]
[三斗变五斗,五斗变八斗,八斗变一石,一石又变成沉重的负担,压的你根本就翻不了身。]
[黄老爷摇着折扇,贪婪的说:“还不上就拿田来抵吧!乡里乡亲的,我算你三成地租好了!”]
[三成,他怎么不去抢?]
[你一口回绝,转身咬紧牙关,把锄头抡的直冒火星,默默祈祷老天开眼,赐一个风调雨顺的太平年。]
[然而,太平年没等到,却等来了一个更大的灾年。]
[黑压压的蝗虫遮天蔽日,把百里之内啃的寸草不留。]
[年迈的母亲活活饿死在床上。]
[怀孕的妻子也饿的皮肤都不够用了,嘴唇都没办法包住牙齿,形似骷髅一般。]
[你彻底走投无路了,只能拿出地契找到黄老爷,接受了三成地租,只求他赶紧先借几斗米救救急。]
[黄老爷摇了摇头,不紧不慢的伸出五根手指说:“五成。”]
[你气急败坏的骂他黑心,趁人之危,落井下石。]
[黄老爷眉毛一挑,不耐烦的说:“自由交易,你情我愿,何来趁人之危?不卖就滚远点。”]
[后面挤的水泄不通的饥民也纷纷催你:“不卖就赶紧起开吧,家里老娘还等着我卖了地换了粮回去救命呢。”]
......
[灾难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灾难,对另一部分人来说,可是难得的饕餮盛宴。]
[蝗灾过后,县里九成百姓都沦为了佃户,而黄老爷、李地主、王富豪们,手里已经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土地。]
[他们每天疯狂的花钱,疯狂的挥霍,王富豪连底裤都绣满了金线,要不是嫌金子太重,实在扛不动,他敢单独用黄金打造一套衣服。]
[李地主家的宅子越扩越大,连护城河都快被圈进他家的后院当池塘了,可即便如此,他们的挥霍速度也远远赶不上赚钱的速度。]
[而沦为佃农的你,每天累的喘不上气,直不起腰,却也只是勉强跑得过死亡,追得上饥饿。]
......
[皇上得知你们这里遭了灾,百姓生活艰难,特地下令再次减税。]
[可你已经连地都没了,减税还有什么意义呢?]
[还不是便宜了早已脑满肥肠的李地主、王富豪、黄老爷们。]
[然而,就是这么一点点税赋,黄老爷都不愿意承担,而是将本该自己承担的税赋分成细数,洒派到每一家佃户身上,给你们肩头的重担再次添砖加瓦。]
[王富豪则是买通县衙,把自家土地登记到逃户、绝户名下,借此逃避税赋。]
[李地主做的更绝,当初买地时,就已经达成协议,只买土地不买税,税赋仍然由卖地的农民承担。]
[到头来,这些税赋还是全部压在了普通百姓的肩头。]
[你想不通,为什么无论年景如何,也无论收成几多,自己总是被牢牢的按在贫困线上?即饿不死,也活不好。]
[你想不通,为什么种出的粮食,已经多的不得不拿去酿酒,自己却仍然吃不饱饭?以至于为了少交一份人头税,不得不亲手把女儿卖进青楼,到最后,甚至不得不自卖自身,给黄老爷家当奴隶。]
[可就算你愿意卖,黄老爷也未必愿意买。]
[在这所谓的太平盛世之下,交不起人头税,自卖为奴的人,早已比太仓之粟还要多。]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