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1章 民谣震动张献忠,弃蜀入陕成国策(2/2)
“另外,成都四周,陛下已坚壁清野。明军受几十万百姓拖累,粮草不济,必不能长久。”
“臣恳请,陛下经营蜀中,以巴蜀为根基。兴修水利,奖励农耕,训练士卒,整军备武。待练成百万大军,再出蜀,逐鹿中原,方可立于不败之地。”
......
听王国麟如此说,吏部尚书胡默也急忙上前进言。
这个主动在马前跪拜、给张献忠捐钱捐物,让张献忠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黄梅、广济两城、以及独山、金子、凤凰数寨的湖北广济生员,也觉得撤离四川不妥。
“陛下,天下大乱,多经战火。只有巴蜀,少遭灾祸。”
“如今,有粮就有兵,有多少粮,就有多少兵。天府之国为天下粮仓,真不能弃啊。”
礼部尚书吴继善,是原成都县县令,他更不想离开成都:“陛下,成都可是宝地,不可轻弃,臣建议死守,与明军决战。”
刑部尚书李时英也紧跟谏言:“陛下,臣愿带家丁护卫,上城头守卫。请陛下力保成都,守住帝王之基。”
五大尚书,只有竹匠、工部尚书王应龙没有进言。他没读过什么书,也不知道这些个大道理。只是张献忠让他干啥,他就用心干啥,坚决干好,不打折扣。
......
众人说完,张献忠突然冷冷一笑:“诸位爱卿,你们,都没听过民谣吗?”
“这.......”民谣他们听过,可里面的意思,多着呢,一时也不清楚张献忠是怎么看。
“陛下,那民谣,不知如何传的,或不可信。”王国麟急忙开口。
张献忠突然冷冷一笑:“几个文呆子,都是读书读傻了。”
“朕本天上一星宿,奉了玉皇的旨,来人间清妖......”
张献忠这口头禅,所有人都会背了。只要他这样说,那他就是下定了决心,吃了秤砣铁了心,十头牛都拉不回来。
张献忠继续道:“朕以后,要回天庭缴旨呢。”
“这民谣,就是玉皇新的旨意。明着告诉朕,巴蜀是困龙之地、囚朕之所。”
“俗话说,人挪活、树挪死。朕就该奉玉皇旨,弃蜀入陕,积蓄力量,以待时机。”
“这......”五大尚书,个个愣住,一个不敢回话。
张献忠又道:“再说,关中是咱老家,哪儿的乡亲,盼着咱咧。”
“关中之地,朕也熟悉。大汉、大隋、大唐建都,多在西安。蜀中虽富,但关中恒强。得关中者,得天下。得蜀,顶多是个富家翁。”
“你们这些个文呆子,只晓得享福,不晓得强军。来到成都,娶几房小妾,就走不动了。朕告诉你们,这富饶之地,又不会走。只要兵强,咱随时取来。谁敢阻拦?谁又能阻拦?”
“朕自打带十三个兄弟起家,一生南征北战,历经大小百余战,至今坐拥五十万大军。想当王,就当王。想当皇帝,就弄把龙椅坐坐,何人又敢不服?”
“只不过,蜀中困朕。现在,战马损失殆尽,出战又受制于人。所以,咱必须入陕,将秦人子弟多招募些,将西凉好马多抢一些。待兵强马壮,咱再回来,谁还怕了这崇祯小儿?”
“要是一味贪图荣华富贵、安逸日子,一味困守成都,进不得、退不得,蜗居一地、偏安一隅,咱必为世人耻笑。”
“而今,咱还有百万之众、千万之银、亿万之粮,家底丰厚。若退往关中,咱撒银成兵、散金拢将,足以再造关中繁华,又何惧李自成和崇祯小儿?”
......
五大尚书,听着张献忠的宏篇大论,知其心意已决,多说就是忤逆、闲话,一个不敢再反驳。
汪兆龄则是笑嘻嘻的,趾高气扬,又拿出一个坑人的离蜀方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