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08章 “我们”的达成(1/2)
“人族”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强化“我”、弱化“你”,分化“我们”!
生命从诞生之初,就是各种虫子抱团的集合体。
心肝肠胃都是不同的“你”,最终集合成“我”。
然而,“我”并不是唯一。
世上有无数个“我”,但每个“我”都是其他人眼中的“你”。
这就是人受制于空间方位的结果。
这种地域上的“你”产生了氏族、部落、国家,彼此嫌隙,互相仇恨。
因为每个“我”都只会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待事物,思考问题。
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是“至高”。
除了地域上的“你”,还有时间上的“你”。
因为人只有匆匆数十年的寿命,所以思考问题时不可避免的短视。
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是普遍现象。
因为没人知道自己能否看见明天的太阳。
“我死后那管他洪水滔天”也是常态。
毕竟人死了,还能怎么的?
所以,每个人都能肆无忌惮的作恶。
大不了一死嘛!
难不成还有比死更恐怖的惩罚?
因为生命短暂且固定,所以一个人的价值很容易估量出来。
一年的收入乘以平均寿命。
这笔钱,可以是“买命钱”,也可以是“赔命钱”。
最公平的律法,也会不可避免的将生命换算成金钱,草菅人命也就顺理成章。
人每一天的消耗和产出都被计算的清清楚楚,自然也会被拿捏得明明白白。
每个人都在计算“我”的利益,却惘然不顾“你”的得失,更是忘记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称呼——“我们”!
所有人都沉默。
因为唐雪见说的很对,非常对。
人是现实存在的生灵,所以不可避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约束。
可正因此,人族的出路和未来就是跳出空间和时间。
跳出这两者,就是圣贤!
龙阳问道:“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?”
后者轻笑,却不语。
在心中,唐雪见默默说道:因为,这些都是你教我的啊……
这些,都是飞蓬的感悟。
每天在夕瑶面前念叨,耳朵都磨出茧子了。
龙阳再次问道:“人族该如何跳出‘我’和‘你’的关系,成为‘我们’呢?”
听到这话,南郭离讶异的抬起头。
不是……
自己儿子平日里榆木疙瘩一样,脑瓜子不开窍,今天怎么的吃错药了?
不但开窍,还主动上了?
其他人刚开始没发现有什么不对,只以为龙阳在问家国大事。
可是很快,他们就发现两人的眼神不对。
唐雪见看向龙阳的目光,那叫一个春意盎然。
龙阳也好不到哪去。
完全是失魂落魄的状态。
龙阳:为我发声!
他真的就是在问正事,只是不知怎么的,与唐雪见四目相对的瞬间,仿佛有一团火顺着视线蔓延进来。
心里“腾”地燃烧起来。
四肢百骸,每一寸肌肤下都涌荡着澎湃的热力。
龙阳呼吸时的鼻息都带着灼烧感。
“你……我……我们……”
龙阳纯粹是下意识的、本能的,说了几个毫无意义的废话。
可众人听到这三个词,心中更加笃信这绝非巧合。
还好,关键时刻唐雪见移开视线。
她双手背在身后踱了几步。
“你……我……我们……这个问题其实就在人族的历史上。”
“最早时,炎部落和黄部落结盟,你与我变成我们,最终战胜九黎部落。”
“这个,你们肯定不会陌生吧!”
废话么这不是!
炎黄和九黎的历史谁不知道。
可是众人从没有深入思考,更没有上升到人族未来的高度。
今天仔细想想,如果炎部落和黄部落都执着于“我”,处处强调“我”,根本不把“你”当回事,也就不可能出现“我们”。
或许,九黎部落就是反例。
唐雪见踱步的时候,心中暗暗想到:这些,都是轩辕说的,他这番言论能蛊惑飞蓬,忽悠你们应该不难。
于是,唐雪见将当时的对话一字不落的转述出来。
众人正襟危坐,目不斜视。
他们全都感受到了语言中的厚重,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在字里行间弥漫。
这种力量仿佛泥沙,不断沉淀,最终积满胸膛。
通过唐雪见的讲述,众人仿佛跨越历史,回到炎黄时代。
他们仿佛看到轩辕与神农在篝火旁,你一言、我一语,决定人族的未来。
原来,炎黄部落的联合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,两个字。
而是有这么多的拉扯。
说完,唐雪见静静地看着众人。
“你们是不是觉得,炎黄联盟战胜了九黎,这种方式就有可取之处,可以继续复制成功经验?”
众人疑惑。
难道不是吗?
身为炎黄后裔,自然不会反对这种把“你”、“我”变成“我们”的方式。
唐雪见呵呵一笑,“但是你们怎么处理东夷、西戎、南蛮、北狄的呢?”
“你们与楚国争了五百年,斗了五百年,为什么不与他们联盟呢?”
“眼下无论蛮夷还是戎狄,与你们只是生活习惯不同,血脉比较疏远,可好歹你们都是黑色的眼睛,黑色的头发。”
“假如将来出现一些色目人,甚至黑皮、绿皮,甚至都不具备人形的生物呢?你们还这样想吗?”
这……
孔黑子第一个不说话了。
因为他曾经说过“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”。
意思是:如果没有管仲,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的穿左衽的衣服了。
如果不是管仲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带领诸夏君主尊王攘夷,华夏大概率是被异族平推了。
犬戎攻破周朝王都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事实上,周王室与西方的诸戎都有联姻,天子的后宫常年被诸戎女子占据。
与犬戎等西戎国家从“你”、“我”变成“我们”也不是不可能。
但犬戎攻破王都后,双方就注定了不死不休。
秦国也因此获得封地,不断成长、壮大。
由此可见,“你”和“我”的隔阂太大太大,差异太深太深。
哪怕周王室努力了数百年,依旧没能效仿炎黄,将诸夏与诸戎合而为一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