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章 决心收回被侵占的土地(2/2)
可朱雄英所言,又如此信誓旦旦,由不得朱元璋和蓝玉不心生疑窦。
无奈之下,朱雄英只得详细解释一番。
恰好,负责看守此地的守卫,极有眼力,搬来几张凳子。
朱雄英便请朱元璋和蓝玉二人落座,又命人取来一捧小麦,置于三人面前。
“二位请看,孙儿的这些小麦,与大明现有的小麦,有何不同?”
朱元璋和蓝玉闻言,凝神细观,片刻之后,果然发现了异样。
“乖孙的这些小麦……”朱元璋端详半晌,缓缓说道,“除了颗粒饱满,这籽粒的大小,似乎也非寻常小麦可比。”
蓝玉亦说出了自己的发现。
朱雄英颔首道:“并非饱满许多,而是饱满近一倍!单此一项,
这些作物的产量,便已是寻常作物的两倍。”
“这些籽粒,远比寻常小麦要大,综合算来,应是三倍左右。”
朱元璋和蓝玉脸上,皆露出认可之色。
这个时代,不似后世那般,有各种各样的科技与肥料,顶多就是用些农家肥。
有时,也会沤制绿肥,然而这些东西,肥力有限,增产效果也并不显着。
大多数时候,都是没有肥料的,只能靠天吃饭,因此结出的籽粒,
自然干瘪,与朱雄英手中的小麦相比,天壤之别。
“这只是其一。”朱雄英继续说道,“其二,孙儿的这些小麦种子,也与众不同,不仅耐旱、耐寒,而且不易发生病虫害,如此一来,产量岂不是又能比寻常小麦,翻上至少一番?”
“加之这些小麦种子,对土地的要求不高,种植密度也远超现有的小麦,综合算下来,亩产两千斤,还是往少了说的。”
“我大明朝这些年,风调雨顺,产量自然更高,因此,有一亿斤粮食,绝非虚言。”
听到此处,朱元璋和蓝玉,已被朱雄英彻底说服。
虽然仍旧坐在此处,但朱元璋和蓝玉,已觉心神激荡,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。
照朱雄英所言,这还仅仅只是一万亩地的产量,若将这土地的面积,
扩大到十万亩,甚至一百万亩……
更重要的是,方才朱雄英说了,这些小麦种子,不仅耐旱、耐寒,
而且不易发生病虫害,那岂不是意味着,原本许多不适宜种植小麦的地方,
也可以种植这些小麦了?
除此之外,朱元璋心中清楚,那些淮西勋贵,即便侵吞土地最少之人,
手中拥有的土地,也绝不止这个数目,更有甚者,竟吞并了十几万亩土地。
先前,他还觉得这并无大碍,毕竟土地再多,产出的粮食,终究有限,
这些产出,对个人而言,数量不少,但放眼整个大明,却是微不足道。
因此,他虽心有不满,却并未真正放在心上。
但此刻,朱雄英却告诉他,仅仅一万亩地,五六年的粮食产量,
便能达到一亿斤,那那些勋贵们侵吞的几万亩,甚至是十几万亩土地,
其产出,又将是一个何等惊人的数字?
想明白这一点,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。
待回宫之后,定要第一时间,让那些人将吃下去的土地,尽数吐出来!
若将那些勋贵侵占的土地收回,全部种上这种高产稻种,或者说,
整个大明,都种上这些稻种……
朱元璋已不敢想象,未来将会是何等景象。
这天下,还有谁是大明的对手?
此刻,朱元璋与蓝玉的想法如出一辙,即便用银子砸,用粮食堆,
也能将那些敌人尽数堆死!
大明光芒万丈的未来,正在向他招手。
而这一切,都是眼前的这个孙儿带来的。
不过,朱元璋很快便冷静下来,因为这些粮食的种子,如今还在朱雄英手中,
得想个法子,将这些种子弄到手才行。
而蓝玉,也在心中打起了这些种子的主意,只要能将这些种子种在北平周围,
待到成熟之时,便可收割归仓,再也不需朝廷的粮草补给。
到那时,他便可率领大军,带着充足的粮草,直捣敌人的老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