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7章 人无远虑(1/2)
商鞅凯旋归来后,虽已连日征战,却依然夜不能寐。他在灯下研读着详尽的舆图与各国情报,思考着秦国的下一步战略。
次日清晨,商鞅求见嬴渠梁。
";武安君清晨来访,必有要事。";嬴渠梁放下手中竹简,示意商鞅入座。
商鞅深深一揖:";陛下,臣夜思晓想,认为眼下局势乃千载难逢之良机,不可错失。";
";说来听听。";嬴渠梁眼中闪过一丝兴趣。
商鞅展开一卷舆图:";陛下请看,我军此次大胜,已占据河西之地。魏国西部已大半落入我手,但尚未达成根本性战略优势。";
他指向地图中央:";魏国虽败,根基犹在。若我军乘胜追击,迫使魏国东迁,则秦国可尽得黄河以西之地,形成';河山之固';。届时,我秦国将据险以守,稳固后方,放眼东方。";
嬴渠梁若有所思:";卿是说,趁魏国虚弱之际,彻底将其逐出黄河以西区域?";
";正是!";商鞅目光炯炯,";臣观天下大势,争雄逐鹿之日已至。我秦国欲成帝王之业,必先取得战略要地,稳固根基。魏国迁都,不仅可使我国获得广阔领土,更重要的是取得了争霸天下的战略支点。";
嬴渠梁起身踱步,思索片刻:";此议甚合朕意。不过,魏国根深蒂固,恐非易与。";
商鞅胸有成竹:";臣已有周详计划。我军可持续对魏施压,攻其要塞,断其粮道;同时派使臣晓以利害,令其知迁都之利。如此内外夹攻,魏国必然东迁。";
嬴渠梁眼中精光闪烁:";好!朕即刻召集军机大臣,详议此事。";
当日午后,咸阳宫内,群臣济济一堂。
嬴渠梁开门见山:";诸位,武安君提议乘胜追击,迫使魏国东迁,以便我秦国获得';河山之固';。诸位以为如何?";
张仪第一个表态:";臣赞同武安君之策。魏国素来强盛,若能迫其东迁,则我秦国不仅获得肥沃土地,更重要的是占据了战略高地。此乃成就霸业之基础。";
甘龙却持不同意见:";陛下,我军连日征战,将士疲惫,国库消耗巨大。若再兴兵,恐难持久。臣以为当休养生息,巩固已得之地。";
公子华点头附和:";魏国虽败,但底蕴深厚。若贸然进逼,恐引其他诸侯干预。我军远征在外,后勤补给困难,胜负难料。";
商鞅不紧不慢地反驳:";二位大人之虑并非没有道理,但恕臣直言,此刻正是出击良机。魏国马陵惨败,太子被俘,公子被擒,军心涣散,民心动摇。若我军持续施压,魏国必然考虑迁都以避其锋。";
他转向嬴渠梁:";陛下,臣并非主张立刻全面出击。我军可采取';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';之策。一面派军持续骚扰魏国西部要地,一面派使臣进言,许以和平条件,使魏国自行决定东迁。";
嬴渠梁沉思片刻:";武安君之策确有可取之处。魏国若东迁,我秦国将立于不败之地。";
他环视群臣:";此事关乎国策,朕意已决。即日起,调集全国之力,对魏国形成持续军事压力;同时派得力使臣,晓以利害,促其东迁。";
商鞅补充道:";臣以为可派张仪为使,前往魏国。张大人口才出众,说服力强,定能完成此任。";
嬴渠梁点头赞许:";就依武安君之策。张仪为使,商鞅统军,朕要在半年之内,看到魏国迁都!";
一个月后,秦军再次大规模集结,分三路向魏国边境挺进。
商鞅亲率主力,直逼安邑,这座魏国重镇距离魏都安邑仅百余里,战略地位至关重要。城外,秦军旌旗招展,战鼓雷鸣,声势浩大。
城墙上,魏将军面色凝重地望着远处连天的秦军营帐:";秦军来势汹汹,我军实难抵挡。";
安邑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。商鞅指挥军队在城外构筑工事,挖掘壕沟,搭建攻城器械,同时派兵切断城内外联系,形成完整包围。
商鞅并不急于强攻,而是派使者前往城中:";秦国无意屠城。若城中投降,秦军保证秋毫无犯;若负隅顽抗,城破之日,后果自负。";
城内守军犹豫不决。一日后,秦军开始第一波攻势,很快攻破外城。内城守军见状,军心动摇,最终选择投降。
安邑不战而降,秦军顺势向东挺进,连下数城。魏国边境告急,朝野震动。
与此同时,张仪已抵达魏都大梁,求见魏惠王。
大殿之上,魏惠王阴沉着脸:";秦使求见,所为何事?";
张仪不卑不亢:";寡君嬴渠梁有意与大王议和,特派臣前来商议和平之策。";
魏惠王冷笑:";秦国兴兵犯境,又派使臣议和,究竟何意?";
张仪神态自若:";大王明鉴,天下大势已变。秦国日强,而魏国马陵一败,元气大伤。如今秦军已占河西,兵锋直指大梁。寡君念及两国世代交好,不忍刀兵相见,故愿与大王和谈。";
魏惠王皱眉:";秦国欲和,条件为何?";
张仪缓缓道来:";寡君之意,魏国若迁都于东,让出黄河以西之地,秦魏可世代和平。魏国太子、公子均可释放,两国互市通商,秦国甚至愿助魏对抗齐楚。";
大殿内一片哗然。魏惠王勃然大怒:";荒谬!让我魏国举国东迁,岂非笑话?张仪,你回去告诉你家国君,除非魏国亡国,否则绝不可能答应如此无理要求!";
张仪不慌不忙:";大王息怒。臣斗胆一问:若秦军攻破大梁,魏国将何去何从?东迁乃保全国本之策。魏国根基在人不在地,暂时退让,保存实力,他日东山再起,未尝不可。";
魏相公叔痤进言:";大王三思。如今秦军势大,我军难敌。迁都虽损国威,却可保全国本。待他日休养生息,再图复兴。";
魏惠王踌躇不决:";容寡人考虑三日,再予答复。";
张仪告退后,魏国朝堂上争论不休。主战派坚决反对迁都,认为有失国格;主和派则认为当务之急是保全国力,迁都乃无奈之举。
三日后,张仪再次求见,魏惠王勉强同意:";寡人可考虑迁都,但秦国须先撤军,归还近期所占城池,释放太子与公子。";
张仪婉言拒绝:";大王此言差矣。秦国既已胜券在握,岂有先行撤军之理?不如这样,魏国先迁都,秦国再释放人质,至于城池,河西之地归秦,其余可归还魏国。";
双方据理力争,最终张仪说服魏惠王,同意在秦军撤至安邑一线,并释放魏公子卬后,魏国开始筹备迁都事宜。
魏惠王虽表面答应,但暗中仍不甘心,一面拖延迁都进程,一面暗中联络齐楚,希望获得援助。
商鞅洞悉魏国意图,决定加大军事压力。秦军在河西地区展开新一轮猛烈攻势,连克数城,进逼大梁外围。
同时,商鞅派出精锐斥候,监视魏国军队调动和迁都准备情况,发现魏国确实在暗中集结兵力,准备反击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